《人民日報》:看,這群新時代的奮斗者 |
||
|
||
清早,夏日的陽光灑在安靜的校園小路上。“記者老師,您在哪?我在這個灰色的教學樓門口,看見沒?”手機那頭,傳來濃重的東北腔。 我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不算大卻綠意縈繞的校園里,四處張望著找尋我的采訪對象—2017級勞模本科班班長張鵬。不遠處,一個穿著正裝襯衫的彪形大漢猛勁地向我揮著手,我趕忙跑上前去。“您好,我們勞模本科班的學員都在樓上等著了”,熱情的笑容綻放在大漢黝黑的臉上,他左胸前別著的那枚“全國勞動模范”獎章閃閃發光。 每位學員背后都有故事 2018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讓更多人聽說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這個集體。 勞動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學員回信,信中說:“你們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評為勞動模范,如今又在讀書深造,這是對大家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褒獎,也是黨和國家對勞動者的關懷。” 讓勞動模范有更多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是黨和國家對勞模群體的關懷和厚愛。1992年,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創辦勞模本科班,學員主要是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全國先進工作者。近日,該校勞模本科班的全體學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會,表達了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的決心。 提起這封300余字的回信,2018級勞模本科班學員王加全言辭間難掩激動:“我反復地看,幾乎是全文背誦下來了。”同級學員鄒宇鋒則說:“那天晚上激動得一宿沒睡著。” 在勞模本科班學員的心中,能收到總書記的回信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那么,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班集體,為何他們能夠收到總書記的殷殷寄語呢?帶著這個疑問,我來到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拜訪了部分勞模本科班的學員和老師,第一次了解了這個特殊集體中的動人故事。 不同于其他應屆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校園,勞模本科班的學員都有過社會工作經歷。每屆勞模本科班的規模適中,這次收到總書記回信的2017級、2018級兩批學員,總共38人,都是“身懷絕技”的優秀基層工作者。他們來自全國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克服了家庭上的、工作上的各種困難來到北京脫產學習,其中還有來自新疆、西藏的幾位少數民族學員。 與普通大學生最明顯的區別,是勞模本科班學員的年齡。張鵬告訴我:“從‘60后’‘70后’‘80后’到‘90后’,橫跨4個年齡段,我們都在一個班級里學習。” 1991年出生的朱軍,是班里年紀最小的學員之一,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下屬一家公司就職。他從18歲開始,就在各種數控車技能大賽中嶄露頭角。從公司的比賽、到市里、省里,再到全國性的比賽,一路挑戰,一路榮譽。終于憑借過硬的技術本領,朱軍在2017年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為他進入勞模本科班學習叩開了大門。 “80后”的全國勞動模范王子龍,來自吉林省雙遼市自來水公司,是一名奮斗在一線的自來水管道工人。“為了不影響居民用水,管道工人都是夜間施工。有一年臘月廿九,大家都準備回家過年的時候,突然有一處管道破裂,導致半個城區停水。東北的冬天,夜里有零下20多攝氏度,我和同事站在冰水里工作搶修了6個多小時。修好以后累得就想直接躺在溝里睡覺。我們真的就地躺了一下,結果衣服立刻凍在了地上。”如此辛苦,卻是王子龍工作的日常。 “60后”學員侯衛東,在山東成武農村商業銀行工作,已經為“三農”服務了30多年。在北京學習期間,侯衛東也沒放下自己的工作。常常是在一周的學習結束后,周四晚上趕回山東,周五凌晨1時多到家,接著8時30分準時上班。下周一再回到北京繼續上課。 “每位學員背后的故事,都能講上一天”,張鵬自豪地告訴我。的確,聽了勞模學員的講述,才會更深刻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說的:“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全社會都應該尊敬勞動模范、弘揚勞模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 勞模學員更有拼勁 在工作崗位上的突出貢獻,讓這些勞動者有機會能來到北京,坐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教室里學習。而學習,對他們也是一次新的挑戰。 勞模學員們多來自生產一線,文化基礎相對較差,學歷又各不相同,既有中專、大專生,也有初中、高中生。他們的年齡參差不齊,又來自五湖四海,有一定比例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學員,其中個別學員用漢語交流都很困難,也不會書寫漢字。 而在這里,4年的學習中,學員們要完成28門課程,包括大學英語、勞動經濟學、社會學、人力資源管理、職工社會工作等。每學期期末要經過考試,畢業還要通過論文答辯,才能拿到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學歷文憑。 “從一線工人變成學生,確實有要克服的困難。原來我工作一天都是站著的,從來不坐凳子,現在要在教室里一坐一整天,開始時是覺得煎熬、不適應。”朱軍笑著告訴我他最初遇到的難題。 但不怕吃苦、勇于挑戰自我,卻是勞模學員們共同的特點。能有這樣的機會圓自己的“大學夢”,學員們都很拼。他們在學習中的努力成果如何,勞模班班主任劉慧麗最有發言權。“勞模本科班的學員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但他們卻沒有氣餒過。他們都深知學習機會的寶貴,也求知若渴,認真好學的精神比一般本科生更強。有一次大學英語課的課間休息,我來班級檢查考勤,一進教室就被震驚了。全班的同學有的在座位上看教材,有的做筆記,有的把單詞一點點標清楚讀音,在大聲朗讀,學習的氛圍特別濃烈。要知道,來這里學習前,有的學員連26個英文字母都念不全,現在卻要通過大學英語的考試。” 而不怕苦、敢挑戰的可不僅僅是學員們。采訪時,文靜的劉慧麗老師坐在一群身強體壯的學員當中,格外顯得身形纖細。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老師,卻贏得了學員們最多的尊敬。“我們的劉老師可以說是‘沒有獎章的勞模’,我們應該打個大獎章頒給她。”張鵬嘴上開著玩笑,心里卻滿是對劉老師的敬意。“我們這個班級不好帶,怎么去和學員交流、溝通,怎么管理,都要有技巧。劉老師是發自內心地關心我們每個學員。有誰身體不舒服了、思想上糾結了,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我們劉老師。班級要建一個小醫務站,劉老師立刻就從自己家搜羅了兩大箱藥帶過來。” 被自己帶的學員當面夸獎,劉老師不好意思地低下頭笑了。“因為我和很多學員是同齡人,所以我們有更多的共性,也更能理解他們。可以說我和學員們的關系是亦師亦友。師生教學互長,這應該是勞模班班主任與勞模學員相處的真實寫照。大家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和我傾訴,我也愿意傾聽。每位勞模班的學員身上那種實干精神、工匠精神,都值得我去虛心學習。” 用勞模精神鼓舞更多人 勞模本科班的學員們能夠來到北京讀書深造,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同時也在感染、鼓舞、激勵著周圍的人。 王加全就講了自己家發生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孩子很自豪地告訴老師說,‘爸爸在北京上大學’。老師勉勵他:‘那你也要像爸爸學習,長大了也到北京上大學。’” 能成為孩子心中最好的榜樣,讓這位山東大漢感到格外驕傲。 作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一分子,勞模班也在發揮自己的優勢,為校園增光添彩。學員們積極參與“勞模大講堂”、“大國工匠在身邊”等活動,將他們自己的事跡講給普通的大學生們聽,讓年輕的學生們能在步入社會之前就近距離接觸到勞模精神。 最近一期的勞模講堂主講人是2017級學員鄭峰,他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名基層的農村電影放映員。“學校里有各種社團,有的同學對電影放映感興趣,我就常去和他們溝通。我把一些電影的放映原理、電影百年演變的材料,送給感興趣的同學。之前在學校的涿州校區做活動,我還把電影放映機帶去了,讓同學們自己動手感受放映電影的樂趣。我們勞模班還有各行各業的學員,像制造高鐵的技術工人,在勞模講堂上都會把自己行業的知識講給沒有走出過校門的同學們聽。”鄭峰說。 在朝夕相處中,勞模班的學員們相互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有從高原藏區來的學員,到北京后水土不服,大家就輪流照顧;有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學員,主動在節假日為大家當“北京游”的向導;在運動會上大家踴躍報名,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在學習上大家相互幫助、督促、共同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向勞模班學員寄語說:希望你們珍惜榮譽、努力學習,在各自崗位上繼續拼搏、再創佳績,用你們的干勁、闖勁、鉆勁鼓舞更多的人,激勵廣大勞動群眾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當勞模班的學員再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時,他們也的確帶回了“勞模”與“勞模班”的雙份榮光。 |
||
關閉窗口 |
| ||